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冰 实习生 胡潇文
7月2日11时许。86岁的王芬(化名)拄着拐杖晃晃悠悠地踱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她没急着看病,而是眯缝着眼在人群中搜寻一抹熟悉的身影。
“阿姨,我在这呢!”一个瘦小的身影拨开人流,快步走向王芬。她将老人枯瘦的手攥在手心里,皱着眉头撒娇道,“我的好阿姨,不是说好下次来提前给我打电话嘛,看,又让您等了这么久!”
王芬年纪大了,脑子却一点也不糊涂,她慈爱地抚摸着古丽的手背,温声说:“那可不行,需要陪诊的人多着哩,你不是我一个人的古丽!”
“丫头子,你怎么这么好”
今年2月底,曾经干了27年医院后勤工作的热汗古丽·肉孜穿好白大褂,披上红绶带,获得了一个闪亮的新身份——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门诊部陪诊员。

热汗古丽·肉孜和老人。(图片均由热汗古丽·肉孜本人提供)
看着一脸茫然的古丽,该院门诊部主任李晓华放慢语速又叮嘱了一遍:“你的任务就是陪那些需要帮助的患者一起看病,明白吗?你就是他们在医院临时的‘亲人’。”
古丽点点头,在心里默背主任交代的几种“特殊人群”:独自来医院看病的80岁以上老年人、行动不便的人群、外地患者、病情危重的患者……
48岁的古丽是该院门诊部第一位陪诊员,既无现成经验可循,也无成熟模式可鉴,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岗。
按照主任的要求,她必须从不断涌入医院的患者中迅速找出需要帮助的目标人群,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
就在古丽琢磨该如何和患者打招呼时,第一个目标出现了。
那是一位80来岁的老大爷,走两步就要扶着腰喘口气。
“叔叔,您哪里不舒服,是一个人来的吗?挂号了吗?我陪您去看病吧。”
老人凑近一看,发现是一位瓜子脸、长睫毛的姑娘,立刻放下了戒心:“我一个人从白碱滩赶来的,腰疼得厉害,你说该去哪个科室看病?”
“走,我们去急诊。”古丽认为老人的病情比较严重,不适合在门诊就诊。
古丽为老人垫付了轮椅的押金,将他快速推到了急诊科。古丽的判断没有错,经导诊台护士测量血压,老人因疼痛血压飙升至200/100mmhg,加之腰痛难忍,情况十分危急,被分到了抢救室。古丽拿着急诊医生开具的检查单和老人的就诊卡,一路小跑帮他完成了结算,并陪着他完成了抽血、心电图、B超等检查。经诊断,老人患的是急性肾结石,需要住院治疗。
1个多小时后,老人的家属赶来了。老爷子红着眼眶对古丽说:“丫头子,你怎么这么好,今天要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面对如此真诚的感谢,古丽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只觉得自己的鼻头也酸酸的——老爷子明明这么难受,却还在一个劲儿感谢自己。多好的老人!
古丽转身正要离开,身后突然传来老人的呼唤:“丫头子,等等!”她回头望去,老人撑着病床艰难坐起,“你叫什么名字?”
古丽的鼻头又酸了:“古丽。叔叔。我叫古丽。”
“你让我感到家一般的温暖”
古丽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她能第一时间识别出需要帮助的对象,用专业高效的陪诊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古丽觉得,这个新差事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现实偏偏要给古丽“上强度”。这天,古丽在涌入门诊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位疑似需要帮助的年轻的小伙。
年轻小伙其实并不符合陪诊条件,但看着小伙痛苦的神情,古丽决定还是去问问。
古丽打完招呼,小伙却无奈地耸了耸肩,说了一串她听不懂的话。就在两人手足无措地比画、陷入沟通僵局时,小伙突然掏出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片刻后,翻译软件上跳出一行中文:“您好,我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阿富汗留学生。现在腹痛难忍,请问该如何就医?”
古丽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眉头紧锁的小伙子是外国人。她赶紧下载了一个翻译软件,开始和小伙“线上”交流。
“你好,我是医院的陪诊员,你可以叫我古丽,我现在带你去急诊科。”
“谢谢你,古丽。我需要办卡吗?我不确定是否带够钱了。”
“别担心,我会帮你处理的,我们先去找医生看病。”
两人“说着说着”已经来到了急诊室。古丽向医生说明情况后,为小伙办理了临时就诊二维码,帮助小伙完成了结算,并陪他做了CT、抽血等检查。
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古丽看出了小伙的担忧,安慰道:“别担心,你一定会得到妥善治疗。”小伙口渴了,她自掏腰包给小伙买了一瓶水。她问:“在这里生活得习惯吗?”小伙露出洁白的牙齿笑着回复:“我非常喜欢中国,也非常喜欢克拉玛依!”随后兴奋地给古丽展示家乡的美景和美食……
在古丽温暖的陪护下,等待不再难熬。经诊断,小伙患的是急性胃炎,医生开了药物控制症状,并嘱咐他后续视情况复查。
临别时,小伙低头在手机上认真编辑了一段话,将屏幕转向古丽:“古丽,今天真的特别感谢你,你的陪伴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所有老人都是我的爸爸妈妈”
当了4个月的陪诊员后,古丽得出了一个结论——老人太善良、太可爱了,他们真的非常需要陪伴。在她看来,所有老人都像她的爸爸妈妈一样亲。2月底至今,古丽至少帮助过600人次患者,她没法记住每一位患者的样貌和名字,但是每位受助患者都记得医院有一位“好古丽”。
6月27日,天空中飘着零星细雨。
“古丽,丫头子,我又来了。”86岁的孙梅(化名)将随身携带的记事本放进手提袋里,亲昵地拉着古丽的胳膊寒暄。记事本的内页上写着7个大字:门诊大厅,找古丽。
这是老人们常用的备忘方法。虽然古丽总是慷慨地告知老人自己的手机号和微信号,但老人为了不影响古丽的正常工作,很少主动联系她。这些善良的老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不愿意麻烦,又怎么会麻烦她呢?
孙梅的老伴去年因病去世,上个月儿子也在肿瘤科去世了。孙梅白发人送黑发人,日夜以泪洗面,心血管疾病加重了。这次,她是来找医生调药的。
古丽一路牵着孙梅的手,为她挂号,陪她待诊,帮她拿药,半个多小时就看完了病。到了分别的时候,孙梅的情绪开始不对劲了。古丽刚想开口安慰,孙梅就“哇”地一声哭了起来。看着老人伤心欲绝的样子,古丽的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古丽知道,此刻,她说什么都不如陪伴在老人身边,给她一个大大的、深深的拥抱。
刚把孙梅送上车,古丽就被另一位独自就医的老人叫住了。
古丽平复了一下情绪,笑盈盈地问:“阿姨,您需要什么帮助吗?”
这位阿姨83岁,说自己鼻子不舒服。古丽陪她走完了一系列流程,正要送她下电梯,突然,老人停下脚步,转身紧紧抱住了古丽,布满皱纹的脸颊贴在她肩头,声音有些发颤:“丫头,你真好,你叫什么名字?”
“古丽。”
“好古丽,以后我们就是朋友了!”阿姨拉起古丽的手,高声唱起歌来,“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巨大的幸福感战胜了羞怯,古丽和老人一起大声合唱:“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老人送的奶糖,热汗古丽·肉孜一直舍不得吃。(图片由热汗古丽·肉孜本人提供)
“你不是我一个人的古丽。”王芬在兜里摸索了一会儿,将一个轻巧的小东西放在了古丽的手上。是两颗大白兔奶糖。“你是大家的好古丽,我可不能‘霸占’你。”王芬像孩子一样笑了,“丫头子,这是我专门从家里带来给你的,很甜,很好吃!”
古丽的鼻头又酸了,她真的很想扑在王阿姨身上大哭一场,把自己对亡父亡母的思念,对老人们的喜爱和感谢一股脑倾诉出来。但她忍住了。古丽把糖果放进白大褂的口袋,放在离心口最近的位置。
记者手记>>>
平凡的坚守
●张冰
古丽一开始不愿接受采访。她不停地和我强调:这是她的本职工作,真没啥好说的。她的同事们不同意,掰着手指头和我细数古丽的各种善举:“你不是经常给老人们买饭吗?”“你还自己垫钱给老人看病呢!”“你不知道吧,老人们都特别喜欢你,你的名气可响了……”
采访过程中,我也喜欢上了古丽。喜欢她的善良和勤奋,喜欢她的澄澈和可爱。一起采访的实习生感叹:“原来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干净纯粹的人。”
古丽的工作看似平凡,却蕴含着不平凡的精神力量。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她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润物无声的奉献。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看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千千万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他们像古丽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爱心和专业构筑起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实防线。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致敬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