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丹
近年来,二次元文化蓬勃兴起,伴随社会对这一文化关注度的提升,相关讨论和争议也日益增多。一些人认为二次元文化是“毒文化”,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有过度“妖魔化”二次元文化之嫌,并不可取。
二次元文化最初指动画、漫画等二维平面艺术形式,如今已扩展至游戏、轻小说、虚拟偶像、Cosplay等多个领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二次元文化在娱乐、社交、艺术表达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影响力与日俱增。
据统计,目前我国二次元用户规模已超过5亿,B站(哔哩哔哩)、快看漫画等网络平台的迅猛发展也印证了这一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近年来,我国二次元产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形成了涵盖动画制作、游戏开发、周边衍生品、线下展会的完整产业生态。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二次元产业规模已达2219亿元,到2029年产业规模将增长至5900亿元。其中不乏叫好又叫座的产品——国产动漫如《哪吒之魔童闹海》《长安三万里》不仅在国内引发观影热潮,更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游戏作品如《原神》《崩坏:星穹铁道》成功出海,成为了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力量。
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鲜明文化印记。
上世纪80年代,武侠小说风靡大江南北;到了90年代,港台流行音乐席卷全国。二次元文化则是如今“泛Z世代”(1995年—2019年出生的群体)乃至更年轻的“Alpha世代”(2010年后出生的群体)的精神家园。
当代年轻人也在二次元领域展现出了不俗的创造力——B站上活跃着数百万内容创作者,他们精心制作动画短片、生动地解说游戏攻略;各大漫展上,年轻人用精致的Cosplay展示对作品的理解。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二次元行业的发展, 原画师、建模师、Cos服装设计师等新兴职业层出不穷,许多年轻人将二次元爱好转化为职业,实现了自我价值。
当然,任何文化现象都需要辩证看待。过度沉迷二次元文化的确可能导致青少年逃避现实、影响学业,甚至因模仿动漫情节做出危险举动。
这些问题值得警惕,但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二次元文化则过于武断。
任何文化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遭遇争议,甚至出现极端个例。传统武侠小说曾被批评“宣扬暴力”,摇滚乐也曾被打上“叛逆”的标签。然而,时间证明,这些文化并未因个别问题而被全盘否定,反而在沉淀中逐渐被社会接纳和认可,其中更诞生了无数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
二次元文化面临的问题,根源同样不在文化本身,而在于引导和管理。我们既不能对潜在风险视而不见,也不该因噎废食,与其全面否定,不如思考如何构建更健康的内容监管与价值引导机制,帮助青少年正确理解与欣赏二次元作品,汲取其中的积极养分。这就需要创作者和平台、家庭和学校及社会公众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内容创作者和平台方的守土尽责是关键。
内容创作者要提高职业素养,不仅要提升艺术表现力,更要意识到自身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用富有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优质内容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求,自然挤压低劣内容的生存空间。
平台方应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对明显含有过度暴力、血腥、低俗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内容进行严格限制和过滤。同时,也应避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管理方式,不要因过度严苛或模糊的审查标准误伤优秀作品,扼杀创新活力。
其次,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不可或缺,且需与时俱进。
许多家长对二次元文化的认知存在断层或误解,往往采取简单禁止的态度,这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激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迫使他们转入更隐蔽、更缺乏监管的渠道接触信息。
与其筑起高墙隔绝,不如架设理解的桥梁。家长应尝试放下成见,积极了解孩子的兴趣世界,比如一同观看一部广受好评的动漫,或参与一次动漫展览。在开放、平等的氛围中沟通交流,帮助孩子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明确虚构与现实的边界,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辨别作品的优劣、识别潜在的风险。
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可以考虑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相关课程体系,教授学生如何理性、安全地接触和评价各类媒介信息。同时,支持和规范校园动漫社团的发展,为喜爱二次元文化的学生提供健康的交流平台和创作空间。
最后,社会需要给予二次元文化更多的理性认知与包容空间。
二次元文化早已超越小众亚文化的范畴,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衍生产业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增长点。社会舆论应避免污名化或过度娱乐化的片面解读,更应警惕将个别极端案例或负面现象简单归咎于整个文化形态的倾向。
政府部门可以牵头组织相关主题活动;主流媒体可以增加对优秀二次元作品和正面文化现象的报道,消除信息鸿沟;学术界可以加强相关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只有正确看待二次元文化广泛的影响力,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扬其长、避其短,最大化地释放二次元文化在丰富精神生活、激发创造力乃至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能。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王若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