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尔肯·阿布力米提(克拉玛依区天池北小区)
我出生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一个农牧区家庭。这里干旱贫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唯有刻苦学习走出去,才能改变命运。”
1981年7月,我考上了独山子石油学校中专班,就读于石油矿机专业。毕业后,我进入新疆油田工作,离“走出去改变命运”的梦想越来越近。那段在独山子石油学校的美好回忆,我至今记忆犹新。其中,对我生活和学习关怀备至的薛欣杰老师,更是我回忆中最温暖的部分。
一心为教学
薛老师1961年7月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克拉玛依工作。当时,他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情,成为独山子石油学校的一名任课老师,从此在教学岗位上呕心沥血,将毕生精力倾注于教育事业,培育出一大批刻苦耐劳、能力出众的石油科技人员。
薛老师任教的班里有很多从农牧区来的学生,他们基础薄弱,学习存在困难。为帮助这些学生,薛老师坚持利用晚自习或周末时间进行课后辅导。在他那间5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这样的辅导持续了30年,他将自己在高等数学上的教学成果倾囊相授。
结合在北京上大学时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际,薛老师利用树枝、木头、铁丝、塑料、胶布、绳子等材料制作了很多结构型模拟教具,帮助大家直观了解数学原理。为了找到合适的原材料,他曾骑自行车到10公里外的安集海河树林,挑选柔韧性较好的柳树枝制作椭圆或圆圈教具。计算钻井进尺面积的工具、测算井下钻具磨损程度的工具……他制作出的教具精致得像厂家生产的仪器。其间,他制作的深井井下取芯模拟图工具等,在教学中发挥了极大作用。通过这些精致、实用的绘图和测量工具,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进一步激发。
为鼓励学生掌握高数计算技巧,薛老师还采取竞赛教学法,将全班学生分成3组开展任务教学和对抗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高数及理科成绩不断提升。因教学效果突出,薛老师先后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数学系主任,还多次被评为学校和市局级优秀教师,被聘任为副教授,还获得了石油部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薛老师常说:“当老师要用真心和真情服务所有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真心换真情
为了让我们学有所成,薛老师为我们矿机专业84届13班学生免费辅导了三年课程。1984年后毕业的学生,也跟我讲述过薛老师帮助他们的故事。
2014年8月,在我们毕业30周年聚会时,在塔西南泽普石油基地工作的艾麦提江(1985年毕业于钻井班)分享了一段经历:上学时,他的高数成绩不好,而且怎么学都跟不上。薛老师发现后,多次利用周末时间将他带回家辅导。最终,艾麦提江的高数成绩突飞猛进,甚至名列前茅。毕业时,薛老师向学校提交报告,希望让艾麦提江留校任教。学校虽然同意了,但考虑到艾麦提江的家在南疆,而且父母是农民,家里需要劳动力,最后,还是将他分配到了离家最近的塔西南泽普石油基地工作。
艾麦提江说,要是没有薛老师,也没有他的今天。而艾麦提江的经历也让我想起了我毕业时的情景。
1984年7月10日,我即将毕业离校。11时左右,钻井处来独山子接我们的班车缓缓驶来,我刚准备上车,突然感觉有人猛拉我的衣角。“艾尔肯,你等下。” 我转头一看,是薛老师。我赶紧下车,薛老师一边说话,一边把手塞进我的口袋:“给你一点零钱,到单位后买工具书用。”
当时,学校机关大门前的学生、老师都看到了这感人的一幕。薛老师舍不得我,我也舍不得他,我们拥抱在一起,难过地流下眼泪。回到车上,我才发现,薛老师给了我6张5元面值的钱。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老师的工资不高,薛老师家里还有3个孩子在上学,住的是50平方米左右的老平房,生活并不宽裕。但他还是拿出了辛苦攒下来的30元钱,帮我迈开毕业后的第一步。
“艾尔肯,你一定要当一名高级工程师,给学校、给新疆石油局作贡献。”工作后,我牢牢记着薛老师曾经的叮嘱。1988年,在担任车间技术员期间,我参与了NT855康明斯发电机组调速器改装;2016年4月,我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过桥式旋塞”实用新型专利……
薛老师的无私付出,赢得了学生们的衷心爱戴:一名1975届钻井班毕业生专门将钻井队发给他御寒的毛毡筒从克拉玛依带到独山子,送给患有关节炎、饱受病痛的薛老师。2014年春节,我去独山子看望薛老师时,发现他听力不好,立马帮他买了助听器。
其实,不只是薛老师,独山子石油学校中的很多老师都在我上学期间,给过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如杨立学(去世)、张振东(去世)、牙生(去世)、玛丽亚木·坎吉(去世)、王格芳、吐尔洪·达吾提、汤志、王和、徐毅、卢平、唐伟、郭建民、张燕、包全民等,他们就像天山上的塔松,把根深深扎在边疆的土地里,不畏风沙雨雪、不畏严寒酷暑,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用双手一点点将戈壁变成了绿洲。
大爱无疆,情谊无边。在我看来,恩师们的爱超越民族、超越地域,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是世间最珍贵的财富,值得永远珍藏、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