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评论|莫让“太平官”搅浑基层水

2025-07-21  

●马成

  在基层治理的广阔舞台上,一些干部悄然滋生出一种不良倾向:他们一心只想当“太平官”,过“安稳日子”,对担当作为望而却步,对探索创新嗤之以鼻,秉持着“干得多错得多”的荒谬逻辑,一味保守地守住所谓底线。此般行径,恰似隐藏在基层发展脉络中的暗疾,正悄然侵蚀着基层进步的根基,亟待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与深刻反思。

  从本质上看,“太平官”心态是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表现。这些干部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将个人的仕途安稳凌驾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上。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威胁到自己的“帽子”“位子”,畏惧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与风险,于是选择以“不干事就不出事”作为行事准则,满足于“老办法”过得去、“老思路”行得通,沉浸在过往经验的舒适圈里不愿迈开半步。在面对复杂棘手的基层问题时,他们或是推诿扯皮,将难题层层上交;或是敷衍塞责,表面应付了事,全然不顾群众的实际需求与利益诉求。

  创新就会伴有风险、探索就会触碰问题,这既是对立统一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基层工作本就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出现一些失误、存在一些风险问题在所难免,但只要是为了群众利益,出于公心,在合理容错机制的框架内,这些失误不应成为干部被问责的理由,而应成为积累经验、改进工作的契机。若只看到风险问题创新成果,只要求个人安稳不顾群众诉求,都争当“太平官”,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将在不作为中沦为一纸空文,无法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探究“太平官”现象产生的根源,既有部分干部自身思想觉悟不高、责任意识淡薄的主观因素,也与当前一些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密切相关。一方面,部分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缺乏对基层工作的热爱与使命感,唯上心态作祟,将基层岗位仅仅视为晋升的跳板,而非施展才华、服务人民的平台。另一方面,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这使得一些干部在工作中畏首畏尾,生怕因一时失误影响自己的前程。同时,对于那些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干部,缺乏足够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风气在一定范围内蔓延。

  然而,时代的发展容不得“太平官”有丝毫的懈怠与退缩。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基层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新疆,无论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还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民生福祉,都需要广大干部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勇于探索创新路径。只有基层干部敢闯敢试、真抓实干,才能激发基层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要根治“太平官”这一顽疾,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首先,要强化思想教育,通过深入开展党性教育、主题学习活动等方式,引导基层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与使命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既注重考核工作业绩,又关注干部在工作过程中的努力与付出。同时,要加大容错纠错机制的落实力度,明确容错界限,消除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为官避事平生耻。”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基层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莫再做那只求自保的“太平官”,而应勇立潮头、担当作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积极投身于基层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唯有如此,方能不负时代重托,不辱历史使命,书写出属于基层干部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刘奎
本期编辑:何沐芸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