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斌
7月盛夏,“好记者讲好故事”石油精神宣讲暨石油工业遗产探访活动在新疆油田启动,8名宣讲者以笔为镐,掘开尘封的奋斗史册,让“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在新时代激荡回响。
宣讲台上,新疆油田马月玲讲述着面对世界级难题,新疆油田开发者们发扬“从石头缝里榨油”的精神,完成了一场科技革命、一次精神涅槃;台下,引发新疆油田员工强烈的自豪感,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一刻,故事与奋斗者的心灵共振了。
笔者感同身受,因为每一个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石油故事都是奋斗的缩影,也是时代的刻度。当它们从克拉玛依黑油山脚下的宣讲台传出,就不再只是一句句口号,而是一道历史的回声,一条精神的矿脉,一座与奋斗者相惜共鸣的桥梁。
故事里有“奋斗者”的坐标。来自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的付豪讲到“洪水来袭,500余人顶着40℃高温与暴雨,仅用189.5个小时完成输气管线‘空中架管’”的故事,让许多人湿了眼眶。189.5小时,是时间刻度,更是精神刻度——它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大命题,量化成每一分每一秒的争速与坚守。故事把宏大的叙事分解成可触可感的细节,让“我”与“国家”有了更直观的连接。今天的年轻人,面对“躺平”“内卷”的困惑,恰恰需要这样的坐标:把个人奋斗的小数点,对准国家需要的大坐标,小数点也能变成惊叹号。
故事里有“向何处”的路径。当中国石油融媒体中心组织的“石油工业遗产探访活动”走进101窑洞遗址时,可以看到斑驳的墙壁、简陋的陈设、陈旧的老物件,生动还原了石油人艰苦创业的场景,这便是新疆油田精神“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最直观的印证。时光荏苒,遗址褪色,精神却愈发鲜亮。当年住窑洞、啃干粮的创业者或许未曾想到,他们的脚下会崛起一座智能化油田,会诞生出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故事的可贵,不仅在于记录“从哪里来”,更在于标定“向何处去”。当“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劲头遇上数字化、绿色化的时代考题,答案自然就写在接续奋斗的故事里。
故事里有“一起拼”的号角。中国石油报社的年轻记者余果林在宣讲中说:“我的使命,就是捕捉这些瞬间,让世界看见石油人的担当、坚守与滚烫的一生。”这句话道破了故事的真正力量:石油人应当被看见。当“好记者讲好故事”的声音传颂至大江南北,当黑油山、一号井、193井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当“石油精神实训基地”引发越来越多人的精神共鸣,故事便不再是属于油田的独家记忆,它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从“我”到“我们”,石油精神才完成了代际传递,奋斗才能形成洪流之势。
故事必将编写成新的史诗。70年前,新疆油田的第一声钻机轰鸣,奏响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序曲;70年后,新时代的“能源报国”故事,正在续写能源强国的崭新篇章。新的史诗需要新的故事,新的故事需要新的主角。可以让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的灯火里成为故事,让青年突击队在万米深井的钻台上成为故事,让绿色低碳的每一度电、每一方气都成为故事……当无数微观的故事汇聚起来,就是宏观的石油工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故事是奋斗的缩影,更是时代的刻度。把故事写出来、讲下去、传开来,我们就不仅是在记录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让石油精神在新时代“再出圈”,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一页都留下石油人深深的奋斗刻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