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一级调研员 邢德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新疆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基石,关系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近年来,克拉玛依市人社局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项工作全过程,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推动人社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以就业优先为着力点,搭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坚持以就业为纽带,推动各族群众在共事、共居、共乐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促进团结,不断改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一是就近就地扩容,夯实民族团结就业基础。以“1+3+N”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为抓手,创新打造智慧“就业驿站”“涌克来”掌上就业小程序、无纸化“云平台”“零工市场”等服务品牌,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截至目前,“涌克来”累计服务130.29万人次,精准推送岗位5万余人次,成功促成就业3338人;2022—2024年全市新增就业18153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与“精准服务”双提升。二是织密保障网络,推动就业互嵌与经济共融。深化跨区域劳务协作,与疆内8地州、疆外36地市(区)建立合作机制。近3年组织企业赴伊犁、克州、塔城及山西、甘肃等地开展专场招聘,服务企业101家次,达成就业意向4000余人。同步推进省际人才互通,吸引省外各族群众来克就业创业,同等享受本地就业扶持政策,累计兑现就业补贴2.76亿元,惠及企业超千家。三是强化创业引领,激发就业倍增效应。健全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整合孵化资源,创新开展“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打造自治区级劳务品牌1个、市级劳务品牌2个,重点培育少数民族从业人员技能,推动产业升级与就业提质协同发展。通过“吸纳少数民族补贴”“岗位奖励”等政策,激励企业扩岗稳岗,惠及少数民族就业群体超5000人。
二、以强化社会保障为支撑点,打牢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工作基础
坚持以高质量社会保障兜牢民生底线,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一是持续深化改革,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体系。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平稳过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更加完善;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渠道不断拓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覆盖全民、层次多元、保障适度的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形成,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养老保障选择。二是精准扩面提质,筑牢各族群众民生保障。突出精准扩面和民生保障的政策导向,聚焦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精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做好工伤保险按项目参保、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2024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85万人,同比增长4.5%,全市235个工程项目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参保率达100%,将更多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提升待遇水平,扎实推进社保惠民利民。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养老保障方面,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连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9连涨,调整后全市人均养老金达5800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实现5连涨,月标准提高至455元,切实保障各类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三、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结合点,铸牢维护民族团结思想根基
一是强化思想铸魂,夯实人才底色。2022—2024年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初任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各类培训,参训人员达8072人次,推动 “四个共同”“五个认同” 融入人才成长全过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考核评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重要政治标准,引进培养一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二是强化多元培养,促进人才成长。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各级各类人才培养项目推荐等重点工作的重要衡量标准。2022—2024年,专业技术人才获评各专业系列职称4000余人,入选自治区“天池英才”引进计划、市领军拔尖人才等培养计划183人。开展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选派18人赴疆外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1年的特殊培养和实践学习。三是强化平台搭建,凝聚人才合力。围绕产业发展、企业需求、个人需要,为各类就业群体提供精准化的技能培训,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职业技能培训需求,3年来培养技能人才6.3万人次,为2.84万名企业职工发放技能培训补贴3301万元。鼓励支持各个行业领域企业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和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建立1个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四、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落脚点,巩固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大好局面
坚持把巩固深化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作来抓,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用心用情为各族群众搭建和谐发展的“连心桥”。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深化“共同体”理念。持续巩固深化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完善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内容和创建标准,汇集多方资源,制订23项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正向激励措施,持续推进“和谐企业培育”行动,推动培育企业基本达到和谐劳动关系标准,着力打造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2024年,市人社局获评首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仅2家),并作为自治区先进集体代表赴京接受表彰(自治区唯一)。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的劳动法律政策宣传活动,先后举办“和谐同行进企业”法律政策集中宣讲活动16场,制作发放《劳动就业法律政策宣传口袋书》3000余册,主动上门为企业开展“一对一”劳动保障法律政策宣讲2000余次,在市级以上媒体刊发劳动保障法律政策宣传稿件100余篇,推动“和谐共荣”的理念深入人心。三是提升治理效能,筑牢民族团结“防火墙”。扎实有序推进农民工安“薪”无忧民生实事工程,全面应用新疆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严格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各项制度,推动欠薪问题依法、妥善、及时、多途径化解。2024年累计为1544名各族群众解决欠薪问题,涉及金额达到1961.71万元,欠薪线索办结率达到100%,违法案件办结率达到100%,有力保障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陈丽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