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寇瑜 记者 郭阳
8月的准噶尔盆地,骄阳似火,戈壁滩上的玛河气田却一片繁忙。自6月底起,一场关乎气田“心脏”健康的装置年度检修攻坚战正式打响。玛河采气作业区党支部带领32名党员骨干,化身红色攻坚力量,在高温与风沙中书写着担当与奉献。他们以“党员在哪里,哪里就是责任区”的信念,将党性化为行动力,让党员徽章在检修一线熠熠生辉,成为戈壁深处最动人的红色坐标。
“点”上开花
他让“马虎”无处遁形
在检修现场,那抹耀眼的“石油红”工装中,一群党员的身影总是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技术攻关的“领头雁”,同时也是安全红线的“守护者”。
梁景海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他负责的区域是处理站的核心装置,管线密如蛛网,阀门星罗棋布。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事故。正午的戈壁,阳光毒辣,金属设备被晒得滚烫,但他似乎毫无察觉。只见他头戴安全帽,手持防爆手电,时而俯身检查法兰的每一颗螺栓是否紧固到位,时而侧耳倾听设备内部是否有异响,汗水早已浸透了工装,顺着脸颊滴落在滚烫的钢板上,瞬间蒸发。
“作为一名党员,咱干的就是责任活。‘差不多’‘大概齐’在我们这儿是最大的敌人,不能有一点马虎。”梁景海的话语朴实无华,眼神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在一次置换作业前,他发现一名年轻的监护人员对潜在风险的预判不足。他没有简单的批评,而是将这位同事拉到一旁,结合图纸,从介质特性到操作流程,从历史案例到应急预案,耐心地讲解,硬是把半小时的岗前交底,变成了一堂生动的现场安全课。“你守着这道门,就是守着所有兄弟的命。”这番话,让年轻员工的眼神从迷茫变得敬畏。正是无数个像梁景海这样的党员,用这种近乎苛刻的严谨认真,为整个检修工作的安全平稳运行,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
昼夜轴转
他们在戈壁上点亮“不夜城”
自检修开始,玛河气田便进入了“白+黑”的超常规运转模式。白天,他们是奔波于处理站、集气站、单井之间的“监工”,顶着烈日监督施工质量,协调各项工序;夜晚,当戈壁滩陷入沉寂,处理站的灯火却依旧通明,成为大漠中最璀璨的“不夜城”。
“晚上10时以后回公寓,算是早退。”一句工友间的玩笑话,却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遇到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通宵达旦、挑灯夜战更是家常便饭。在他们眼中,凌晨12时的星空,是“啃下硬骨头”后最美的奖赏。他们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舍弃了个人的休息时间,将自己完全“铆”在了生产一线。公寓只是一个短暂的驿站,检修现场才是他们真正的“家”。
在这里,有埋头于图纸、为优化工艺流程而彻夜不眠的技术专家;有手持测厚仪、为确保设备本质安全而逐寸排查的质量监督员;也有默默无闻让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的后勤服务者。他们岗位不同,职责各异,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血精神却是相通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石油工人的硬骨头精神”。
检修攻坚战的推进,每一步都关乎着气田的稳定运行,而气田的稳定运行则直接关联着能源保供的大局。这些党员突击队员手中的扳手、检查的设备、坚守的岗位,都系着千万家庭的温暖,系着工厂车间的动力。他们用汗水和担当,在戈壁深处筑牢能源保供的基石,让汩汩天然气能安全、稳定地输送出去,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障能源供应的使命与责任,让这红色坐标在能源保供的征程中愈发闪耀。
记者手记
戈壁深处的 “火焰蓝”与“石油红”
●寇瑜
在现代社会的经纬中,一簇簇跳动的蓝色火焰,是维系城市运转的脉搏,是温暖千家万户的柔光,也是驱动工业巨轮滚滚向前的磅礴动力。然而,在这片静谧燃烧的“火焰蓝”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力量?带着这份探寻,我走进了新疆准噶尔盆地腹地,走进了新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玛河气田,去追寻那抹在戈壁骄阳下愈发鲜艳的“石油红”。
7月的玛河气田,烈日当空,地表温度早已突破50摄氏度。空气滚烫得令人窒息,远处的景物在热浪中扭曲变形。这里,正进行着一场关乎能源大动脉畅通的“年度大考”——装置区整体检修。我看到,一个由党支部牵头成立的检修“指挥部”已然成为这场硬仗的神经中枢。在这里,没有“你的”和“我的”之分,只有共同的目标和无间的协作。
检修现场,管线纵横交错,如蛛网般密集;阀门星罗棋布,似繁星般点缀。这里是处理站的核心区域,也是梁景海的“战场”。作为“指挥部”成员,他深知,每一次操作都关乎安全生产的命脉。他手持扳手,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反复检查着法兰上的每一颗螺栓,确保其扭矩分毫不差;他俯下身,侧耳倾听设备内部是否有细微的异响,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机器进行无声的对话。
“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事故。”梁景海的话语朴实而沉重。在检修的关键节点,他和同事们常常需要连续作业数小时。豆大的汗珠从他们的额头、脸颊滚落,瞬间浸湿了红色的工装,在安全帽的帽檐下汇成一条条“小溪”。然而,没有人因此停下手中的工作。那份凝神聚气,那份严谨专注,是对“安全”二字最深刻的敬畏,也是对“责任”二字最厚重的承诺。
为了打赢这场检修攻坚战,梁景海早已把“家”安在了现场。对他而言,每一次检修任务都是一次冲锋,每一次顺利完工都是一次胜利。他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设备,更是下游数千万群众的用气保障,是国家能源战略的一环。”
这份守护,不仅仅在处理站内。检修工作需要频繁上井场。6月以后的戈壁井场,就是一个巨大的“烤箱”。我和油田员工们一同乘车前往,车窗外的戈壁滩广袤无垠,杳无人烟,唯有采气树和抽油机在默默矗立。下车的一瞬间,一股灼人的热浪扑面而来。在这样的环境下,穿着工装、佩戴安全帽的采气工们,依然要保持思想集中,每一个操作动作要精准到位。此刻,我深刻地理解了何为“战高温、斗酷暑”。采气工人们以身为炬,点燃了那片象征着希望与温暖的“火焰蓝”。
这一抹抹跃动的“石油红”,不仅温暖了万家灯火,更是在为新疆油田建设“5000万吨现代化综合性能源公司”这一宏伟目标,淬炼着最坚实的基石。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力量的凝聚。我想,这生生不息的石油精神,正是驱动我们国家能源事业不断向前的、最宝贵、最磅礴的内在动力。那蓝色火焰背后,是红工装的坚守;而那红色身影之中,则跳动着一颗颗为国奉献的赤诚之心。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何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