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五年后,他们成为合格的西部建设者了吗?

2025-07-07  

编者按:
  2020年初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首届毕业生中的118位学生在毕业前夕,集体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们表达了自己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决心。
  那年7月7日,他们幸福地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支持你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并勉励他们“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希望他们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如今,五年过去了,他们有没有履行好毕业时向习近平总书记许下的诺言?他们成为合格的西部建设者了吗?
  近日,记者在天山南北探访了一些当年参与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毕业生,记录下了他们五年来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年参与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毕业生,目前的工作地点大都在沙漠、戈壁、深山,也有人正在出差,无法接受采访或者不方便联系,记者只能去可以通达的地点或者对可以联系到的人员进行了采访。所以,对采访对象的选择是随机性的,并没有刻意选择所谓的“成功人士”。也许,这样的采访结果才更加真实。

 

五年后,他们成为合格的 西部建设者了吗?
——探访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部分首届毕业生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朱芸 蔡晓青 刘亚峰

  2025年,又是一个七月流火的克拉玛依。红山湖波光潋滟,湖畔的红柳生机勃勃。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穿越时光长廊,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催生出蓬勃的青春力量。
  五年过去了,当年的118名毕业生已经自信而忙碌地奔波在天山南北——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刘崟琥正指挥着90型钻机向地球深部进军;在塔里木盆地,王睦童的案头堆满了超深油井的开发方案;在独山子石化催化装置区,姚颖精准调控着裂解反应的温度曲线……
  五年淬炼,他们用奋斗者的汗水,在祖国六分之一的疆土上书写着新时代西部建设者的青春答卷。

 

理想与现实的深度碰撞

  
  “第一次推170公斤阻垢剂桶时,觉得大学课本和钢铁丛林隔着天堑。”姚颖回忆起在独山子石化分离岗位的起点。这个当年以柔弱身躯挑战3倍体重油桶的姑娘,如今已是催化装置近几年来第一位女性反应岗主操手——一个需要兼具力量和敏捷性的岗位。她把操作台比作“主厨台”:“调控反应温度就像掌握火候,关系着整条生产线的效益。”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在戈壁滩上迸出火花。
  阮思雅初到玛湖作业区时,望着无边的荒野怔在原地:“和想象中的机关大楼反差太大。”姜义达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夜抢修管线,身体冻僵蜷在车后座说不出话;杨敏杰连续72小时设计打捞工具,眼底布满血丝却紧盯井下动态。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箴言,成为穿越迷茫的灯塔。
  当刘崟琥在弥漫着晨雾的井场追问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副队长在晨会上对他“井口操作比老师傅都精准”的赞许,让他看清了成长路径。
  五年间,这些年轻人完成了从青涩学生到技术骨干的蜕变——
  已经担任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储层改造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杨敏杰带领团队攻关的《侧钻小井眼无限级分段压裂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姜义达从自动化技工转型软件工程师,将通讯查询效率提升60%;袁辉明让老油田综合递减率控制在6.5%,增产措施创效显著……

 

技术攻坚的硬核答卷

  
  深夜的新疆油田采油二厂信息管理站,刚刚担任副站长的阮思雅正在调试新升级的生产监控系统云平台。屏幕上7000多口油水井的数据如星河闪烁。
  “五年前建立第一套设备台账时,哪想到能参与这样的系统建设。”她主导设计的“间抽井自动起抽系统”已实现单井日耗电下降40%,大幅度提高了低产低能井的开采效率。工装口袋里的“油井日记”记录着蜕变轨迹——从恐高症女孩到30米高塔作业能手,她笑称:“‘事不避难’是晒脱的皮肤和抡肿的双手。”
  在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研究院,刘子楠承担的科研项目不久前通过了CNAS国家级实验室复审。这个27岁的国家级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欧盟EN 16143标准认证攻关,正在助力公司环烷基橡胶油产品产业迈向国际高端市场。“检测精度达0.001%是我们的追求。”她抚摸着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的“环烷基油多环芳烃检测方法”资料,眼中闪着光。
  技术突破在能源战场多点开花。
  王睦童创新应用“深穿透射孔+泵车阶梯式酸压联合作业”技术,唤醒沉睡的巴什托普油田,单井日产原油增至10吨;杨敏杰攻克的“可重复打压可退式打捞装置”,打捞成功率从65%跃升至92%;姜义达啃下厂网改造硬骨头,自学编程实现老旧模块迁移;刘崟琥主导的“一料一账”管理法,在实践中实现了降本增效。
  “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嘱托,化作破解“卡脖子”难题的锐气。
  当王睦童在“全国第二届技术技能竞赛”中摘得个人竞赛铜牌,当杨敏杰获评“中国石油青年岗位能手”,当刘子楠的检测标准成为行业标杆,他们用实力证明:边疆同样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大漠深处的生命绿洲

  
  夏日的戈壁滩热浪蒸腾,XD90101钻井队的板房外却绿意盎然。
  钻井队党支部书记刘崟琥小心浇灌着亲手栽种的红柳:“在沙漠种活植物,比打好一口深井还有成就感。”这位长期驻扎在准噶尔盆地的青海籍小伙儿,如今带领44人团队管理着西部钻探的大型钻机。他把自己的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给了父母,让他们好好去旅游,父亲在电话里欣慰地说:“你就好好履行对习近平总书记许下的诺言,我们替你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是忠孝两全!”
  荒漠中生长的不仅是红柳,还有118个家庭的希望。
  姜义达将河南未婚妻接来克拉玛依,新房特意留出家庭健身房;杨敏杰把陕西妻子安顿在克拉玛依的新房,计划两年内迎来新生命;王睦童与甘肃籍留疆教师喜结连理,在库尔勒筑起爱巢——两个他乡人把异乡变成了家乡,新房窗外,塔里木盆地夜空中的星光熠熠生辉。
  生活的诗意总与艰辛交织。
  刘崟琥的妻子因几个月见不到他而埋怨他时,他借着钻机轰鸣的掩盖嘶吼过;袁辉明制作方案到深夜,泡面的香混杂着咖啡的苦;姚颖以“笨鸟先飞”的心态在流程建模大赛夺魁后,流下了五味杂陈的泪水。
  “但正是这些褶皱,让生命更有质感。”姚颖说。如今她与同届参赛的男同事成家育子,在炼塔与摇篮间寻找平衡。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的期许,正在转化为薪火相传的力量——
  姜义达的师傅罗嘉玮感叹:“他抓着谁问谁的学习劲头,带动了整个团队”;刘崟琥带出的一众技术骨干,已成为西部钻探的“业务大拿”;阮思雅建立的设备管理台账,至今仍是作业区的工作范本……

 

西部建设的时代注脚

  
  在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地质研究所,袁辉明正研究老井挖潜方案,“去年完成300多口措施井,增油6万吨,今年要挑战更高目标。”
  文件柜里摆放的《2022年冬季稳产方案》见证着他的成长——从被质疑“会不会干”的技术员,到制定全公司开发策略的骨干。
  “当年写信时,‘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是我们的誓言。”袁辉明站在地质图前,手指划过准噶尔盆地构造带,“现在更懂得,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就是要在每个岗位扛起能源安全的责任。”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一年级新生在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的回信展柜前驻足。校园外,抽油机在广袤的戈壁滩上不停叩首,仿佛在向五年间用青春作答的奋斗者致敬。
  从塔里木盆地6000米深井钻探,到准噶尔盆地油田智能化改造,再到中哈原油管道的计量站,这群平均年龄27岁的建设者,正以技术革新回应着“端牢能源饭碗”的时代召唤。
  当刘崟琥的钻头挺进准噶尔盆地深部,当王睦童的智能分注技术应用在库车山前构造,当姚颖优化着催化裂化装置的能效曲线,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时代内涵——
  这是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是知识报国与边疆建设的深度融合,更是新时代青年对“何为人生价值”的铿锵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照亮了118名毕业生的奋斗征程,更成为西部人才建设的火种。五年来,克拉玛依校区签约毕业生中,61.99%选择在祖国西部就业,47.55%选择在新疆就业,数千名学弟学妹追随学长学姐的足迹扎根边疆。在建设美丽新疆的壮阔征程中,这封回信将持续点燃青春理想,激荡时代回响——
  当个人奋斗汇入国家发展的江河,纵然是荒凉大漠,也能孕育最滚烫的人生。


人物简介>>>
  杨敏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石油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任储层改造研究中心副主任;
  袁辉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油田地质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
  姚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0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任炼油二部催化裂化单元反应岗位内操;
  姜义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百口泉采油厂信息管理站,任助理软件工程师;
  刘子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0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研究院原油评价与化验技术组,任助理工程师;
  王睦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泽普采油气管理区油气藏地质研究所,任开发管理助理工程师;
  阮思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任采油二厂信息管理站副站长;
  刘崟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克拉玛依钻井公司,任钻井队党支部书记,三级钻井工艺工程师。

责任编辑:王雯婧
本期编辑:郎爽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