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抗战中的新疆·英烈魂丨林基路:生命熔铸成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2025-07-07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

  7月的库车花艳林茂,在库车市热斯坦街道林基路街,一座青砖灰瓦的建筑物静静矗立,这就是林基路烈士纪念馆。

  80多年前,库车河畔的春风裹挟着沙尘,却吹不散一位青年共产党员的赤诚。当林基路在狱中创作《囚徒歌》鼓励狱友时,这位年仅27岁的革命者,早已将生命熔铸成天山脚下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林基路,原名林为梁,1916年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1937年从日本回到上海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受党的派遣前往新疆做统战工作,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改名为林基路,意为永远遵循党的基本路线。

  1938年4月,林基路就任新疆学院教务长,一上任便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利用话剧等形式向民众进行抗日宣传。他教导学生们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社会历史观,去看待新疆的现实问题、民族问题以及抗日战争问题。

  “不到一年,林基路把新疆学院办成了一个充满进步学术气氛、朝气蓬勃的高等学府,成为培养各种人才、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林基路传》一书的作者、台山市委党史研究室青年干部林婉瑶说,面对这种形势,当时统治新疆的军阀盛世才十分忌惮,“他不希望林基路有任何作为。”

  1939年1月,盛世才将林基路调至阿克苏行政区任教育局局长。在阿克苏,林基路又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几个月后,盛世才再次行动,将他调往库车县担任县长。

  库车县地处偏远,环境极其艰苦,盛世才本以为在这样的情形下,林基路再无用武之处,然而,对于一名共产党人来说,这里却是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之地。

  库车县城内有一条库车河(苏巴什河),每到汛期就泛滥成灾。到任后,林基路组织群众修建苏巴什大坝,化害为利。大坝建成后,拦截了汹涌的洪水,使下游的可耕地面积扩大了三成,这座大坝至今仍滋养着周边农田。

  修建大坝只是林基路为库车人民办实事的其中一桩。担任县长期间,林基路释放了被关押的无辜群众,提拔正直可靠有能力的各族官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民开荒造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教育事业,也被林基路提上日程。任期内,库车县每个区、乡都建起了一到两所学校。

  库车市龟兹博物馆馆长马丽丽对林基路的事迹耳熟能详。她说,当时,在远离库车县城70多公里的北部山区,居住着柯尔克孜族群众,林基路要求那里设立县立小学,最终,那所学校成为库车县农村第一所公立小学。

  林基路勤政为民,盛世才极为不满,在调任乌什县等南疆多地后,1942年5月,林基路被免职调回迪化(今乌鲁木齐),同年9月,他和众多新疆的共产党人陆续遭软禁。

  在阴暗的牢房里,林基路写下震撼天地的心灵绝唱,《囚徒歌》中“掷我们的头颅,奠筑自由的金字塔;洒我们的鲜血,染成红旗,万载飘扬”的呐喊,如惊雷划破长夜。

  1943年9月,林基路与陈潭秋、毛泽民一起惨遭敌人秘密杀害,他用27岁的生命兑现了对“家国”二字最壮烈的诠释。

  林基路牺牲后,新疆各族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赤子:他创建的学校命名为林基路小学,修建的大坝更名为林基路大坝,新疆大学校园内有一条道路命名为“林基路大道”……

  时间飞驰到2025年,库车市林基路烈士纪念馆,留言簿上的墨迹在阳光中泛着微光:现在的祖国很强大,向您致敬——巩留县小学二年级学生;铭记嘱托,铭记信仰——新疆大学学子;思念跨山河,山河皆不忘——游客。

  当新疆大学的学子走过林基路大道,当库车儿童在林基路小学诵读课文,当《囚徒歌》在纪念馆中回荡,那“坚定信念,贞守立场”的誓言已然化为现实。烈士以青春和热血为墨书写的信仰,融入天山雪水,灌溉着沃土。

来源:新华社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