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日报讯(通讯员 陈一木)戈壁滩上,钻机轰鸣;数据中心内,算力奔涌——克拉玛依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正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转型新篇。7月8日至14日,由清华大学深圳校友会会长、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武晓峰领队,17名清华大学学生组成的清华大学暑期实践支队深入克拉玛依市,先后走进克拉玛依博物馆、云计算产业园、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中试基地、百里油区,在实地探访中感受这座城市在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中的蓬勃生机,体悟新一代石油人的奋斗精神。
亲历百里油区:精神传承,奋斗永不褪色
戈壁滩上的抽油机,是克拉玛依最鲜明的印记。实践支队走进克拉玛依博物馆,透过老照片与钻机模型回顾这座石油之城的发展历程。随后,大家来到百里油区观景平台,在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带队老师的讲述下,思绪被拉回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自1955年黑油山第一口油井喷油起,克拉玛依就在“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滩上,一步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石油城。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脉动,都浸透着石油人的汗水与信念。

实践支队在克拉玛依博物馆内雕塑下合影。陈一木 摄
抽油机不知疲倦地上下摆动,与风声交织成克拉玛依独特的 “油田交响曲”。老一辈石油人在严寒酷暑中坚守、在勘探开发中攻坚的故事,让石油精神变得可触可感。清华大学实践队员朱文轩在参观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在课本里读到‘铁人精神’‘石油精神’,总觉得距离很遥远。但站在百里油区观景平台上,看着那些在戈壁中运行了几十年的油田设备,听着老一辈石油人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寒冬里坚持作业的故事,我真切感受到了‘奋斗’二字的重量。这种在极端环境中创造奇迹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学子学习。”

百里油区俯瞰图。
探秘云计算产业园:算力驱动,数字赋能未来
7月9日上午,实践队来到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区。作为西北地区规划建设规模最大的智算中心,其超低时延圈覆盖西北、辐射全国、面向中亚,算力网络、云网融合等前沿技术已经服务智慧能源、智慧文旅等多个领域。同时,该园区还举办“东数西存”部委圆桌论坛,创新性构建起“数据援疆”新模式,在数据产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果。在中国移动(克拉玛依)智算中心展厅,武晓峰就云计算产业发展潜力及优势与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讲解人员细数克拉玛依发展云计算的 “先天优势”—— 气候寒冷、能源充足、地质稳定和土地充裕。武晓峰表示,希望利用克拉玛依云计算平台优势,加强与清华大学相关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实践支队倾听云计算工作人员讲解。陈一木 摄
华为云服务数据中心的参观同样令人振奋。依托华为云技术支撑,克拉玛依建成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渲染基地,成为“东数西算”示范项目。“数据援疆”新模式的构建、“算存传管智”全场景算力中鲲鹏与昇腾处理器的硬核支撑,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在数字经济赛道上的雄心。目前,该产业园已落地6座数据中心,建成17000P智算能力,吸引180多家企业项目入驻。

实践支队在克拉玛依华为云计算中心合影。陈一木 摄
走进洁净能源中试基地:科技攻关,点亮绿色希望
7月10日上午,实践队来到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中试基地。这座由市、区两级政府联合共建,总投入1.04亿元的西部最大能源化工研发平台,为队员们打开了洁净能源科技创新的大门。“公司+基金+基地+全球技术网络协作” 的模式下,10余项技术项目成功落地。

实践队员与洁净能源中试基地人员交流学习。陈一木 摄
其中,高模高导中间相沥青项目格外引人注目。这项曾被美日企业垄断的“卡脖子”技术,如今由基地企业自主研发并获国内专利,在建的50吨/年工业示范装置将为国产高性能碳纤维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清华学子结合自身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知识,与工作人员深度交流,并就高分子材料在高模高导中间相沥青项目中的应用条件和原理进行研究讨论。科研人员的讲解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科研成果转化的艰辛以及实现突破的喜悦。

实践支队在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中试基地合影。陈一木 摄
此次清华暑期实践行,是一次产业转型的调研之旅,更是一场创新奋斗的精神洗礼。这座城市向清华学子们展现了硬核实力与柔软初心,让学子们认识到面对传统石油经济资源依赖性强、产业链单一、碳中和目标下减排压力骤增等挑战,克拉玛依以油气主产业扩绿提质、云计算的算力引擎、洁净能源的科技突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等举措,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破局之路。
(作者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