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使命在肩 开辟征程——探寻克拉玛依油田初创时期的足迹

2025-08-1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姜蕾

  这是一段战天斗地的火红岁月,也是一段值得所有克拉玛依石油人永远铭记的历史。

  1956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周年的游行队伍中,一辆标有“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标记的巨大模型彩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时,“克拉玛依”这个名字便吸引着全国人民关注的目光。

1956年10月1日,一辆标有“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标记的巨大模型彩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然而,却少有人知,在彩车通过天安门广场前,为了找到这个大油田,开启准噶尔盆地之下沉睡亿万年的油气宝藏,克拉玛依,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了怎样一出动人的神话。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书册,一起回溯70多年前的动人篇章……

中央忧心油短缺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贫油论”笼罩了中国几十年。中外学者对中国石油储量的估计仅为1.9亿吨至3.8亿吨。这点储量,就是全部采出,又哪里能与泱泱大国对石油的需求相匹配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党中央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石油短缺成为了一道大难题。

  当时的中国,仅有的几个石油矿区都地处西北,最大的玉门油矿的年产量只有十几万吨。到1953年,全国的原油产量仅有43.5万吨,只能满足当时国家三分之一的需要。

  国家主席毛泽东说:“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自己没有油,想爱国也爱不那么痛快哟!”

  从经济建设到国防建设,从国家领袖到平民百姓,都需要找到大油田,都渴望找到大油田。石油,牵着亿万国人的心。

  1949年12月17日,彭德怀将军在翻阅有关方面上报来的文件档案时,发现了一份1943年苏联政府和民国政府关于在新疆合作设立有色金属和石油两个股份公司的议定草案。这让他眼前一亮。

  12月28日,彭德怀参加中央人民政府第五次会议。会上,在汇报新疆的情况时,他将“草案”呈报给了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并请示中央政府考虑,和苏联政府合作开发新疆的石油、矿产资源,以便发展新疆经济。

  经过研究讨论,刘少奇等中央领导认为“草案”有利于新疆的发展。  

  1950年1月2日,刘少奇向远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发去了书面报告,建议向苏联提出在新疆合办石油和有色金属企业的要求,以便利用苏联资本开发新疆资源,发展新疆经济。

  毛泽东采纳了刘少奇的建议并指示,尽快采取相关措施。

新疆油气有禀赋

  国家之所以选择在新疆进行油气勘探,是因为新疆这片土地在油气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疆处于我国的西北边陲,拥有16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居于全国各省、自治区之首。虽地广人稀,但发展石油工业却正好适宜。

  能否找到大油田,要看有无形成大油田的环境和条件。

  石油、天然气形成和储藏的环境被称为沉积盆地。

上世纪50年代,油田物资运送场景。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根据地史学的研究,早在4亿多年以前的寒武纪、奥陶纪开始,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就陆续进入有利成油时期。这两个盆地的沉积年龄在全国最长。

  据统计,新疆的沉积面积达到101.64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区面积最大。

  而准噶尔盆地的沉积厚度最深处达到1万米至1.5万米,它的厚度是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盆地的2至3倍,比近邻塔里木盆地也要厚得多,在全国各盆地中厚度最深。

  准噶尔沉积盆地经历了二叠、三叠、侏罗、白垩、第三纪等5个纪,每个纪里都含有油气,就像层层相叠的楼房,每一层楼房里都可能住着人们盼望已久的油和气。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历史的风云,注定要在这里际会。

中苏合作觅油踪

  1950年1月30日,根据中央指示,当时的新疆省政府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与中共新疆分局宣传部部长邓力群等人奉命抵达莫斯科,参加中苏两国在新疆合办石油股份公司和有色金属股份公司的谈判。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五条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循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3月27日,苏联全权代表、外交部部长维辛斯基和中国全权代表、中国驻苏大使王稼祥按“平权合股”的原则签订《中苏关于在新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协定》。

  4月23日,中国政务院第293次会议批准了该“协定”。5月17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彭德怀和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告知了苏方的人员安排,要求迅速拟定中方人员名单,并为即将召开的中苏股份公司首次股东会议及管理委员会会议作好准备。  

  1950年9月30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乌鲁木齐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其任务是,查明新疆石油资源情况,增加石油产量,满足新疆地区需要,并大力培养石油工业干部。

上世纪50年代,石油地质测量队员在沙漠中勘测油气。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中苏联合,两手相握。新中国新疆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大幕轰然拉开。

  作为新中国建立前全国三大油矿之一的独山子,成为了中苏石油公司首选的突破目标。

  从1951年开始,中苏石油公司恢复独山子油田勘探与开采。然而这个油田在勘探方面一直没有新的发现。到1954年,中苏石油公司合营4年间,独山子油田共钻井41口,产能仅为120吨/日。

  此时,部分中苏勘探专家把目光投向了准噶尔盆地的南缘山前坳陷地带,他们希望能在那里找到另一个独山子油田。

首次提出“地台论”

  但事与愿违。

  在霍尔果斯、安集海、呼图壁、托斯台等地打的70多口井,没有一口获得工业油气流。

  于是,加依尔山脚下,不为人熟知的黑油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上世纪50年代,露天的炉灶后面是帐篷厨房。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黑油山位于克拉玛依东北部,距市中心两公里多,是油田重要油苗露头的地方,因原油长年外溢结成一群沥青丘,最大的一个高13米,面积0.2平方公里,油质为珍贵低凝油。

  1951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第一个地质队——4/51地质队开始在黑油山地区进行油气探查。该队进行了1∶2.5万地质详查,发现地面构造13个。

  同时,电法队在沥青丘及以南地区进行了390平方公里的详查工作,并完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的区域性大剖面,定量地提出了中生代沉积地层在南部厚度可达数千米的认识。

  4/51地质队队长莫以先科认为:“在黑油山地区有大量天然气出现,说明其下可能存在着工业油藏。”因此,他建议在黑油山地区进行构造钻探,并提出4个井位。

  1952年到1953年,浅钻队在黑油山地区钻完了上述4口井,每口井中皆有大量油气显示,却未获工业油流。

  1954年春,苏方地质师勒・依・乌瓦洛夫率1/54队在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进行了1∶10万地质详查,该队成员有地质师张恺、地质员王克思、采集员赵学海、实习员宋汉良、朱瑞明及其他4名工作人员。

  这次勘查历时9个月,测区范围达2150平方公里。他们此次野外采集资料充实,在总结前人已做的地质、浅钻、电法、重磁力工作的基础上,对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找油的现实性给予高度评价。

  在这次地质勘查中,该队还取得了新的认识,首次提出了“走向地台”的方向性认识。

  什么是地台油田?即位于大平原上,地质历史中地壳相对比较稳定的油田。

  该队认为黑油山——乌尔禾属于盆地北部地台区,地层由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增厚,含油远景好,最有希望的是沥青丘以南、玛纳斯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建议进行详细的地球物理调查和深井钻探。该区属于地台性质的稳定地块,地层由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增厚,含油远景很好。

  于是,乌瓦洛夫提出:黑油山地区是有远景希望的石油探区,并建议进行地球物理详查和深井钻探。

“油杯油海”争端起

  然而,1/54队的上述结论不仅没能得到认同,还因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

  1954年11月1日,中方地质师张恺按照乌瓦洛夫的事先安排,发言观点和乌瓦洛夫几乎一致。而新疆石油公司地调处总地质师、苏联专家潘捷列耶夫却说:“如果仍然以沥青丘和自溢油苗为标志,那黑油山构造仍然是一个空想!黑油山完钻的4口井已经说明了该地层下生成的原油已经随地壳变动运移到地面,形成那座沥青丘了,所谓自溢油泉,不过是一点残余油气而己。黑油山不可能成为大油田。相反,盆地南缘和独山子以北新发现的卡因迪克构造则有很大的希望!”

  潘捷列耶夫持此观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当时来到该公司工作的苏联专家,尤其是领导层,均来自苏联巴库油田。他们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带天山山脉的山前坳陷,与巴库油田的地质构造极为相似,于是,他们受到经验和认识上的局限,排斥了其他的多种可能性。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独山子矿务局经理谢尔盖耶夫(苏方)和副经理范子久(中方,右)在一起研究工作。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因此,当时流行的勘探顺口溜是:“溜边转,找‘鸡蛋’,看到油苗就打钻。”意思是说:当时勘探调查部署的重点,只限于地质露头较好、构造显著、油气苗丰富的天山山前坳陷的三级构造带,没有从盆地整体出发开展区域勘探,不能从广阔的领域寻找有利含油地区。

  与潘捷列耶夫相比,无论从专业经历上,还是业务级别上,乌瓦洛夫只是个“小人物”——他是名二战老兵,退役后当了石油工人,靠自学成为地质技术人员。

  然而,面对权威,乌瓦洛夫却站起来反驳说:“成吉思汗山是出露地表的大型古背斜核心,而黑油山正处在古背斜的东南方向上,沥青丘的中心又恰好处在东南方向的最高部位,自溢油泉是最有说服力的油苗。黑油山完钻的4口探井中的一口500米井是因为井喷关井的,这更能说明那一带的油层生存条件较好,油气储量都存在!”

  潘捷列耶夫生硬地打断吾瓦洛夫的话说:“既然黑油山—乌尔禾以南是一个背斜带,它就控制着油藏的生长,没有油气聚集条件;其地面所见的沥青丘、沥青砂、沥青脉,正是石油破坏散失无保存条件的依据;而盆地南缘构造明显,必须要集中勘探力量,主攻‘山前’……”

  被打断说话的乌瓦洛夫激动地抓起面前的水杯,往桌子上重重一放,大声说:“在独山子找到的油田不过是这么一杯水,如果在克拉玛依找到油田,那将是大海!”

  他边说边挥舞着双臂,由于太过用力,他西装背心上的一个扣子直接绷到了天花板上。

  最后,这次争论被会议召集人以时间有限为理由结束了。但专家之间的辩论在会后一直在持续,乌瓦洛夫为了让自己坚持的“地台”新观点在专家中达成共识,不辞辛苦地在各种会议上一遍遍游说,使得这场“油海”“油杯”争论愈演愈烈。

  而乌瓦洛夫的这个形象的比喻,后来成为了克拉玛依乃至全国石油地质论战的著名典故——“杯海之争”的由来。

  决定进军黑油山

  就在这时,中苏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自1955年1月1日起,包括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内的各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和公司业务管理全部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中方独资经营和管理。

  同时,中国燃料工业部新疆石油公司宣告成立,王其人任新疆石油公司临时党委书记,张文彬任新疆石油公司总经理,秦峰任新疆石油公司副总经理兼独山子矿务局局长。

  当时的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也在此时对新任的新疆石油公司领导下了一道死命令:到任第一年,必须打赢新疆石油勘探翻身仗!

1955年,油田建设初期,人们用水都是用骆驼从中拐苇湖拉水。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在张文彬的大力倡导下,新疆石油公司党委统一思想,形成了在“黑油山东南区打一口探井”的决议,并把这口探井定名为“黑油山一号井(后改称克拉玛依一号井)”。至此,“油海”“油杯”之争以“一号井”开钻暂告一段落。

  遵照这一决策,1955年3月,由独山子矿务局王克思、王秋明、王连壁等地质工作者立即测定黑油山1号井井位,作出了地质技术设计,设计井深1000米,目的层为侏罗系含煤地层。苏联留任专家潘切享娜作出钻井设计,设计方案报经新疆石油公司代理总地质师杜博民批准后付诸实施。

  两个多个月的时间里,黑油山一号井开钻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但它能否出油,大家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于是,这口决定着下一步在准噶尔盆地找油是要遵循“地台论”还是“山前论”的关键探井,虽然还没开钻,就被很多人寄予了厚望。

  (参考文献:马骥祥著《油田开发初期的日日夜夜》、周逢武著《石破天惊: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横空出世》等)

记者手记

一场争论点燃新疆油田科学求实“火种”

●姜蕾

  1954年,在克拉玛依油田横空出世之前,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荒原上,一场关于“油杯”与“油海”的激烈争论,不仅决定了未来克拉玛依油田的命运,更铸就了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  

  如今的我们,很难想象70多年前,乌瓦洛夫等地质师在面对苏联权威地质专家的一次次质疑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底气,一次次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在自己提出的主张一直未能得到支持时,哪里来的底气坚持到最终?

上世纪50年代,新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成立后,独山子油矿开发场景。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但当我们翻开厚重的历史卷册,就会发现,当年乌瓦洛夫等新疆油田第一代地质勘探人员虽然仅靠两条腿丈量戈壁,但他们的成果却是扎扎实实、经得起后人检验的——4/51地质队成员们用9个月的时间,勘测了2150平方公里的范围,积累了大量翔实的野外采集资料。再加上对前人已做的地质、浅钻、电法、重磁力工作资料的整理,让这份勘测成果的底气更加充足。

  因此,这场学术之争并不是简单的理论之争,其背后是老一辈石油人尊重科学、勇于突破的理论勇气。这场被形象称为“杯海之争”的讨论,实际上已经跳出了学术观点交锋的范围,变成了一场思维定式与创新意识的较量。  

  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张毅回忆起当年的情况时,曾经感慨地说:“为了中国的石油工业,为了找到大油田,中苏专家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他们不但表现出了对中国石油工业的无私支持,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各自学术的执著追求。这一学术上的激烈辩论为新疆石油公司的勘探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论据。”

  正是这种尊重事实、勇于突破理论桎梏的科学精神,指引新疆石油人最终选择依靠“地台论”,揭开了克拉玛依油田的神秘面纱。  

  这场争论的深远意义,在于为新疆油田注入了“重科学不重权威”的基因。70年来,这种精神传统始终指引着新疆油田在勘探开发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从理论突破到实践创新,从技术攻关到管理变革,科学求实的火炬代代相传。

  回溯那段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老一辈石油人的奋斗史诗更令人肃然起敬。在“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滩,他们以地窝子为家,与苦咸水为伴,用最简陋的设备叩开大地之门。冬季,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冻不住他们勘探的脚步;夏季,零上40摄氏度的热浪烤不化他们找油的决心。

  这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赤子情怀,这种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用信念与汗水谱写的创业史诗,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他们怀揣为国找油的坚定信念,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勇于突破,在极端环境中艰苦奋斗,最终唤醒了沉睡亿万年的油气宝藏,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尊重科学、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创业意志和胸怀家国、甘于奉献的赤子情怀。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种精神依然焕发着强大生命力。它告诉我们:伟大的事业始于坚定的信念,成于扎实的实践;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步伐。

  而在前行的道路上,新疆油田老一辈石油人以无私奉献为笔,以科学精神为墨,在祖国西北边陲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能源开发篇章。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继续为国家能源事业拼搏奋斗,也鼓舞着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腊洁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