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娅玲
驱车2个多小时,车窗外的景象逐渐从稀疏的植被变成茫茫戈壁。当一座孤零零的井架出现在视野里时,我知道,玛页102H井场到了。几座蓝白野营房是荒无人烟的戈壁中唯一的点缀,远处热浪微微晃动,隐约能听到钻机的低鸣。
到达时,井长李俊正在组织现场各方开生产协调会。我在会议室等候。几平方米的空间里,实时监控屏上参数曲线不时跳动,桌上对讲机隔几分钟就有声音传出:“过去5分钟,消耗0.2方,液面稳定,消耗正常”……可以想象,这里的工作是24小时不停歇的节奏。
没过多久,李俊和技术总监走了进来。两人刚坐下,话题就自然落到了目前井下的情况——“消耗正常的,排量可以再提一提了,地层承压还是可以的”。没有多余的寒暄,他们讨论工作就像讨论天气一样自然,这种默契,应该是无数个日夜在井场并肩作战练出来的。
我打趣说这次稿件要求高,希望能写得丰富些。技术总监立刻接话:“那你算来对了,我们这口井的要求,比你的稿件高多了!”一句话逗笑了在场的人,也让我感受到这群技术人藏在严谨下的幽默。
聊起工作中的难处,李俊轻描淡写:“一线员工都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可谈到家人,他眼角的笑意淡了些,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湿润。项目部成立2年多来,他的爱人一个人照顾着2个孩子,小儿子还不到5岁。“这些年常年在野外跑现场,陪孩子的日子真没多少。都说孩子第一天入学爸爸一定要送,但……”他也曾把这句话藏在心里,却没能在小儿子身上实现。有时忙里偷闲和家人视频,孩子说井架是“变形金刚”,说爸爸是个“英雄”,这个比喻让他既温暖又心酸。
了解李俊的工作经历后,我才知道那份“没什么特别”的背后是怎样的坚守。
2008年毕业后,他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扎进准噶尔盆地,从修井作业到钻井工程,17年光阴都献给了这片土地。在玛湖的日子里,他把井场当成家,连续驻井一个多月是常事。40摄氏度的酷暑里,他在钻台旁,指导司钻进行6000米套管入井精细操作;沙尘暴突袭时,他顶着飞沙走石上罐查看岩屑;回想去年夏211X井固井那天,他彻夜守在现场,天亮了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夏204X井继续跟踪固井施工。
“宁可方案想破头,不可轻易动钻头。”是李俊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的铁律!
为确保钻井顺利,项目部提前开展大量准备工作,提出“一开井段加深至白碱滩组、二开井段采用241.3毫米+215.9毫米复合井眼”的井身结构设计方案,让MYHW1002在减少一趟下套管作业工序的同时,为钻井复杂处理留出余地;在造斜段,优选“高效PDC钻头+旋导工具”与“涡轮钻具+孕镶钻头”组合,凭借先进的工具组合和精湛的施工工艺,仅用两趟钻便成功入靶,其中孕镶钻头单趟进尺高达286米,创造了施工新纪录;MYHW1001井的2400米水平段施工中,以6刀翼16毫齿PDC钻头为主、局部难钻井段采用7刀翼13毫米PDC钻头,使得单只钻头最高进尺达458米,较前期提升5.6倍,同步刷新单只钻头进尺与水平段机速双指标,成功克服超长水平段施工的重重难关。
夕阳为井架镀上金边,李俊接完对讲机汇报,转身快步走向井场,背影在暮色中格外坚定。我忽然懂了他说的“没什么特别”——在新玛湖勘探开发的前线,太多石油人把“特别”的坚守藏在平凡的日常里,把对家人的亏欠化作担当,让井架在荒芜中竖起光芒,让深埋的能源照亮万家。

责任编辑:屈斌
本期编辑:王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