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露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油田企业而言,这种力量同样是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核心密码。今年是新疆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从新中国第一场石油大会战的硝烟中走来,从戈壁荒滩上的“克一号井”到如今西部千万吨级大油田的壮阔图景,新疆油田70年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石油文化的孕育史、传承史、创新史。在这片滚烫的土地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赤诚从未褪色,“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精神代代相传,文化的根系早已深扎在油田发展的每一寸土壤中。
寻根铸魂,让历史文脉成为发展根基。
文化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新疆油田的文化根基,深植于1955年克一号井喷出的第一股原油中。74处文化阵地,从国家级文物到省部级教育基地,不仅是工业遗产的陈列,更是精神密码的载体——它们诉说着老一辈石油人“一把铁锹、一顶帐篷”闯戈壁的艰辛,见证着从“无油论”的质疑中突围、在砾岩油藏中开辟新路的执着,更记录着各族石油人在荒漠中筑起石油长城的壮阔。
对企业而言,文化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感可知的精神谱系。新疆油田开展的文化探源工程,正是对这种精神谱系的系统梳理与激活。从挖掘620位模范典型的事迹,到收集682件承载记忆的老物件;从编印《人民日报上的克拉玛依油田》画册,到制作《故事里的新疆油田》系列视频,这些举措绝非简单的“怀旧”,而是通过“让文物说话、让故事传扬”,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的根本命题。当杨拯陆烈士的勘探笔记、1219钻井队的旧钻头成为“活教材”,当“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誓言与新时代的奋斗故事形成共鸣,历史便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
精神赋能,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企业文化的价值,终究要体现在推动发展的实效上。新疆油田的实践证明,当文化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就能产生“1+1>2”的化学反应。
在勘探开发领域,“新疆油田精神”展现为突破技术封锁的锐气。面对砾岩油藏、超稠油开发等世界级难题,石油人以“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韧劲,攻克了凹陷区砾岩勘探、陆相页岩油开发等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技术品牌。
在生产管理中,特色文化体现为精细务实的作风。近年来,新疆油田将文化理念融入制度建设,从安全管理到节能减排,从队伍建设到民生改善,这让精细管理不仅是工作要求,更成为油田员工的行为自觉,让责任、创新、担当等文化元素,成为日常工作的准则。
品牌立势,让文化影响力成为时代名片。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能形成独特的品牌辨识度。新疆油田着力打造的“新疆油田”“新疆油田精神”“新疆石油人”三个品牌,本质上是文化价值的集中展现,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达。
品牌的力量,在于其背后的价值认同。“新疆油田”品牌的硬气,来自于国际领先的勘探开发技术,来自于环烷基超稠油开发的全球标杆地位,更来自于“能源安全‘压舱石’”的责任担当。当“非常规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当新能源基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品牌便有了硬核支撑。而“新疆油田精神”的感染力,体现在“退役不褪志”的石油老兵身上,体现在青年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油田上”的选择里,这些具象化的故事,让“精神”不再抽象,而是可学可感的榜样力量。
品牌的生命力,更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延伸。新疆油田连续12年帮扶南疆15个村,8年开展“一元捐”助学活动,新疆石油人的足迹留在乡村小学的课堂,稠油开发技术助力地方产业升级……这使企业与社会形成了共生共荣的生态。这种社会责任品牌的打造,让“新疆石油人”的形象,不仅是油田建设者,更是区域发展的贡献者,从而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
70年风雨兼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油田“文化探源”工程锻造特色企业文化的实践说明,油田企业的文化建设,既要守住忠党报国的根与魂,又要接上创新发展的时代脉;既要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唯有如此,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定盘星”,为建设现代化综合性能源公司提供不竭动力,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